查看原文
其他

云选题!从流行文化到行业痛点,全媒派读者最关心的几个传媒业方向

2018-01-13 腾讯传媒 全媒派

从当下正热的“撩”文化社交产品记到《黑镜4》的媒介启示录,从2017年传媒业研究复盘到传统集团创始人的人物专访,本周全媒派多维度地展现了当下传媒业的生态。



技术的革新、传统内容的坚守、流行文化的变现……未来的传媒业方向哪个最值得关注?本周全媒派(ID:quanmeipai)评论区邀请读者一起“云选题”,让读者说出自己最想看的选题方向,选题内容涵盖了当下的流行文化到行业痛点。


技术向:语音交互 未来可期


当下的传媒业已经一只脚迈入了技术的快车道。当技术渗透到传媒业链条的各个环节,技术会如何塑造传媒业、塑造从业者?全媒派往期文章《Future Today重磅报告:2018年影响传媒业的N个科技趋势》中提到:FTI的创始人Amy Webb认为:2018年超过一半的技术发展趋势都会和AI相关。


语音交互作为人工智能的重要方面,各家媒体自是不能放过。注意力争夺进入零和市场,搭载在智能设备上的语音资讯进入蓬勃发展期,在本周文章《各大媒体试水语音助手市场,依托Alexa们的资讯能带飞下半场么?》中,读者就语音助手这一媒体的新战场展开讨论并提出了开脑洞的选题。


@杨小昭:

准确率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科技巨头不断加持的背后,更多的是争夺语音背后用户、数据入口。这些用户数据数也是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基础。另一方面,如果延伸到具体的产品,当传感器作为物联网的一部分嵌入到产品中时,语音助手通过以往数据的积累模仿学习,能够替用户做出决定。可以预期,在不久的将来,不仅是资讯场,语音助手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推荐产品和服务,为用户下单、支付并将结果反馈给用户等等,在这一过程中,几乎完全不需要用户的参与。


@T.X.T:

语音助手不仅能为我们提供与场景相匹配的资讯服务,听觉上的触动也更易抵达用户心灵。对阅读材料有限的视障人群来说也可谓是福音。对传统广播节目制作来说也是一个转型方向。语音助手能否进一步拓展市场,价格、智能化程度都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李雪 Fiona:

语音资讯能否形成独立生态,有自己的分享转发评论的机制设计?还是说它只能满足个人读报需求? 语音资讯和传统广播媒体如何比较?


文化向:始于社交 终于产品


全媒派本周文章《套路都是我学的,但撩你是真心的:「撩文化」究竟如何攻心抢流量?》探讨了时下流行的“撩”文化如何注入社交话题和内容产品,全媒派往期还观察过其他流行文化,例如“diss”和“尬文化”。


读不懂的95后?Diss也能成为年轻人的社交方式

“土嗨”引领时尚,尬文化是如何成为一道内容风景线的?



如同费斯克在文章中所写,“文化是一种人们积极参与的生产意义的过程,它不是传承或能强加于人的一套先在成型的既定的意义。”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UGC参与,一次又一次地引发有趣的文化现象,带来话题热度,衍生内容产品。全媒派读者对于时下流行的文化现象的把握有自己的见解。


@离谱慢:

撩文化作为互联网环境下诞生的一种新的价值需求,与其他互联网文化一样,都更加直接地表达了当下网民的个性特征,满足了个体的心绪转换。以精英为核心的经典文化被倾覆,大众多元参与的文化模式取而代之。“我一直想从你的窗户里看月亮,这边屋里比那边看得清楚些。”这之类的文学性意味的话语以往只作为精英之间交流的言语行为,到今天在互联网语境下被重新建构,又被赋予“文艺撩”的新名片,在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的碰撞下被更为广泛、更为个性地传播。


@Dxlkslbccdtks love:

自古深情留不住,总是套路得人心,总感觉撩文化就是俘获我们的那些套路,说不清其中到底夹杂着几分真心,但是攻占人心,特别是少女心的效果却是强大的,反正每次看这样的视频、文字、图片等,都会被撩到,即使隔着个屏幕,也依旧让人心动,可能是因为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对于感情既渴望又害怕,所以借助这种不需要付出太多真感情的方式来满足某些情感上的缺失,这其中究竟几分真几分假可能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够体会,但它至少收割了大量流量和一大波迷妹,还能够带来相应的变现能力。


@chuu🍦:

二次元文化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符号体系,符号承载了亚文化群体对社会的集体想象和价值观念,利用这些可以生产出吸引特定群体的内容,比如视频、游戏、表情包等等。 我觉得多元的文化是必然的,但也希望各自亚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共通空间,避免完全活在自我设定的圈子里。


专业向:不追热点 深耕内容


社会转型越来越快,信息环境越来越繁杂,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未来传媒业该往何处去?全媒派读者说: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坚持深度报道。



 技术加持下  坚守新闻专业主义


当技术和新闻业不断融合发展,内容付费、人工智能、假消息传播、媒体创业公司等成为了2017年传媒业的研究重点。而对2018年的传媒业预测,全媒派曾推送《尼曼2018年预测出炉:全球媒体界最聪明的人如何判断潮水的方向》一文提到了很多技术前沿的观点。然而比起对技术发展的期盼,全媒派读者对回归沉静,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和做深度报道的传媒业更为期待。     


@不二不叫勾勾张:

对新闻主义专业性的内容探讨明年可能会提上日程,这个时代,啥东西都可以上个热门,新闻不再是专业性的代表,反而成了段子手们聚集地。新闻专业主义缺失,是中国互联网资讯最大的毛病所在。


@兔楠楠🐰:

专业媒体必须要重塑专业主义,不能被“民众新闻”和算法算出来的新闻牵制。新闻专业主义应该区分原则和实践问题,专业主义应当是一种指导性原则,具体的细则即使媒体不能在实践中完全执行好,也不代表专业主义是不用的,指导性原则仍然需要被强调和重视。就像新闻伦理一样,即使媒体在实践中有违背伦理的行为,但是真实、人类尊严、非暴力仍然是应该坚守的伦理规范。


@Dxlkslbccdtks love:

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的追求应该是亘古不变的话题,特别是在现今这种专业主义越来越缺失的时候,未来新闻媒体如何正确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保证新闻事实的客观公正也十分重要。



怀念杂志时期 坚持深度报道


1月10日,创刊于1993年的上海老牌财经杂志《环球企业家》正式启动破产清算。从传统的报纸杂志,到互联网早期的BBS和博客,我们见证了一个个时代的落幕与重启。


全媒派本周四推出了传媒业务人物采访的第一期——《专访现代传播创始人邵忠:「媒体艺术家」如何坚守新精英主义内容阵地》,谈到对传统内容的坚守,引发了评论区对过去杂志时期的追忆。



有读者提到自己读中学时的“南方报业传媒,北方邹韬奋三联”盛行,但已久不关注,不知如今怎样。在时代的洪流中,有的传统媒体落后被封存在故纸堆中,有的勉强维持却再无昔时光景,也有的积极寻求创新和转型,追赶时代的浪潮。面对过往媒体的追忆和当下媒体的转型,全媒派读者说:


@chuu🍦:

能在专业主义和商业焦虑这对矛盾坚守阵地,真的很可贵。谈到媒体,我比较关注《新京报》,个人认为《新京报》是当下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的代表媒体,在热点过了以后也一直追踪,还会与之前类似事件联系起来。除了内容,在形式上新京报也算数字转型成功的媒体之一,与腾讯合作的《我们》视频,跟王志安合作的《局面》影响力都培养起来了。最近新京报评论的稿事,邀请读者对时事评论,利用互动增加读者参与感,培养依赖,我觉得都大变革十分有益的做法。


@周一。

当我读完作者的文章和在看到邵忠的专访内容后,有一种很强烈的感觉,就是其中所提到的——不追热点、专注打造深度报道


@白forever:

非虚构写作的品牌在保质的基础上无法做到量的累积,坚守精英主义的内容阵地,内容表现的步伐却停滞不前。有态度,有温度,但媒体在时代的发展中,更应该有对用户的关注度与思考量。


《2017年中国新闻业年度发展报告》中预测,在信息茧房和“后真相”现象突出的情况下,2018年传统媒体将面临增强影响力和盈利能力的更大挑战,而专业力可能是传统媒体面对挑战时最应该坚守的。


技术、产品、科幻……表象化的东西越来越多,需要我们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正如读者@维生素在评论中所言:“媒介的本质总喜欢追寻热点,技术的层出不穷与媒体的本质属性两者加到一起就如虎添翼。成迷于其中的时候,不要忘了看看内容本质再说什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